4月中旬以来,上海疫情虽有所回落,并通报了复工复产白名单,但疫情影响仍在持续,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停摆状态。
近日,北京的确诊病例也在逐日递增,目前大部分企业已开始采取居家办公的形式。
珠三角、长三角等制造基地的疫情反复,更是让很多企业苦不堪言,生产制造和供应链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。
备受影响的制造业
自2020年以来,局部爆发的新冠疫情和清零政策正在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。
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,2022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4.8%,低于5.5%的全年目标增速。其中,第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6.5%,以实体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对推动我国2022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,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制造业中,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.1%,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均超过10%,二者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大概有1.7%;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.2%,明显高于其他工业门类。
随着疫情影响,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,尤其是长春、深圳、上海等地疫情接连爆发,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势头在3月份明显减弱。4月份数据虽未出炉,但多地受疫情冲击严重,制造业企业可能进一步遭到重创。
来看下广发证券跟踪的EPMI指数显示:
订货方面,4月份产品订货指数环比下降5.5%,这是继3月份下降9.8%之后的进一步下跌;
生产方面,4月份生产量指标环比下降5.1%,3月份则是环比下降9.0%。利润指数环比下降了4.8%,3月份则是环比下降10.5%;
新兴产业方面,新能源汽车产业景气度环比下降11.9%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景气度环比下降9.4%,新兴产业高度集中于疫情严重的一线城市周边,产业链复杂,对上下游依赖程度高,容易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;
新能源产业方面,如光伏、风电、储能等,环比降幅最小仅0.9%,这是稳增长政策发力的结果,海上风电基地、西北风光基地、分布式储能基地建设正值高峰期;
实际上,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:
gongkong®观点
2022年第一季度,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(需求端)同比增长5%,是自2020年1季度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低同比增速。其中OEM市场同比仅为2%,项目型市场同比增长达到8%。其中除了去年同期市场基数较高外,2月到3月突发的华南及华东的疫情,东南亚订单的外流,地缘政治扰动,全球通胀持续等诸多因素也同时进一步抑制市场的增幅。
虽然3月疫情导致上海地区防控形势严峻,但是4月可能才是整个华东制造业和工控自动化行业最难熬的时候。根据工控网市场研究中心数据,2021年中国华东地区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在全国占比为42%,远超过其他区域占比,且近几年占比仍在稳定上升。华东地区的制造业不仅仅是行业门类覆盖最广,产业链最全,龙头企业最多,同时也是重要的货物流转中心。大量的自动化企业,尤其是外资公司大量的工厂,物流中心乃至总部均布局在华东。疫情对华东地区的自动化企业影响不仅仅是开工难,产业链全面恢复乃至需求的全面恢复才是最难解决的问题。
从数据上来看,4月份华东地区不论是新增订单,还是销售发货,同比预计均出现极大幅度的下滑,可能是近几年最大幅度的单月同比下滑,进而拖累全国工控市场4月份的市场。
从供应商角度来看,4月份的日系和台系自动化企业相对压力较大,外资公司普遍比本土一线品牌受负面影响更大。本土二三线品牌也是重灾区。
从行业上来看,OEM行业在4月份当月受负面影响相对项目型市场更大。
从产业链角度来看,不仅仅是下游需求和生产,去年刚刚稳定的本土供应链体系也遭受巨大的冲击,不论是进口还是本地的零部件产业链,4月份也是极为惨淡。
二季度是华东制造业的重要时间段,也是工控企业的订单关键期。
从4月的疫情形势来看,5月份整个华东地区的复工复产压力仍然较大,虽然我们看到了部分地区已经公布了复工复产计划,但是在区域产业一体化的今天,整个产业链如果无法形成有效联动,“散点式”的复工复产对于行业需求拉动有多大,我们仍保持谨慎乐观态度。
如果疫情不能在5月中旬得到有效控制,经济生产不能有效恢复,预计2022年二季度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同比有较大可能性出现进一步放缓。
如何走向共存之路?
让疫情影响降到最低,保证各行各业生产经营稳定,正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。目前,海外绝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完成了与病毒的共存之路,参考他们的转变过程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。
“与病毒共存”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。
第一阶段:没有疫苗,对疫情传播规律不了解,实施非常严格的限制措施;
第二阶段:疫苗开始大规模接种,封锁措施开始逐步取消,但并未完全放松,在这个阶段不同国家开始分化;
第三阶段:感染高峰期过后,各国进一步放松管控,欧美开始“躺平”,消极防控。亚洲国家相对谨慎,但也在逐步开始“躺平”。
总结下来,从全面管控到开放共存这个转变过程中有两个基本相似的特征:
第一个是逐步取消封锁措施之后,随着消费回暖、复工复产、政府财政支出的扩大,疫情的影响逐渐削弱,GDP增速开始出现强劲的增长;
第二个是放松管控以后,面临着医疗资源挤兑问题,并且曾经封控越严格的地方后续放开的瞬时冲击越大。
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,我们要“与病毒共存”的底线是不能发生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。两年来中国采取了严格的封控措施,如果采用英、美等国的一步放开模式,难以承受那样巨大的瞬时冲击。但趋于平缓的开放政策,如日本的“疫情冲击-政策反馈”之路值得参考,即每一轮疫情有较明显冲击时,防疫政策相对收紧,但在疫情都趋缓时,防疫政策便再次放松。
那么,如果放开疫情防控,我们该做哪些准备?
宣传口径要调整。
逐渐扭转大家对病毒恐慌情绪,否则一旦放开,稍有症状大家都一窝蜂地去医院抢占医疗资源,很容易就造成医疗挤兑。
提高全民疫苗接种率。
尤其是年老人群的疫苗接种率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疫苗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,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87%,但中国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较低。
社会面管控逐步放开。
现在很多地方,仍执行着最严苛的防疫政策。可以变为限制一定人数以上的聚会、餐厅减少堂食等,使疫情蔓延的速度放缓,减少瞬时高峰严重程度。
研制国产口服特效药。
如果国产口服药研制成功并量产上市,轻症感染者居家自行服药即可能痊愈,便不再需要去医院,既降低了对医疗资源的占用,又减少了互相交叉传染的风险。
本文结合了大量业内资料、专家观点以及来自工控网市场研究团队的分享,探讨我们抗击新冠疫情政策和策略转变的可能性,只为给广大制造业企业判断宏观趋势提供参考。最后,期待疫情影响下的各行各业早日回到正轨,工控企业能在夏天到来之前,迎来自己的春天。